中國人談到婚事可是禮俗一籮筐、有數也數不完的民間習俗必須遵守,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台灣人對婚禮的態度可是越轉越簡便。不過,對於印度來說,相親結婚仍然是相當普及現象,即便是海外的移民在自由戀愛,思想開放的國度,仍然透過親友或婚姻仲介找到另一半!


印度父母相親不但只限於相同種姓出身的人,而且還要請相命占星上師來卜卦,如果八字不合,即使兩人愛得死去活來,也是難結連理的。在印度每週的報紙或不同宗教的雜誌或網站刊登上之徵婚友廣告,並以含蓄的暗示性的條件(其實就是區格種姓的意圖)登載。 


印度人的婚姻,也多半是經過簡單的相親,決定終身大事。婚前新娘新郎未曾謀面,只有見面不到幾小時,就要成婚的比比皆是。印度人大都相信,婚後幸和不幸,全由命中決定,半點不由人,因此,多數的印度人仍保持此傳統!


印度教徒結婚的過程是:先由媒人說親,交換男女雙方的相片、卜掛,安排雙方見面,如雙方和意,再談嫁妝彩禮和婚禮費用等細節,再由婆羅門祭司選擇吉日成婚。


結婚這天,新郎家裡要大宴賓客,時晨到了,新郎還要引領一批壯觀的迎親隊,西式鼓號隊,吹吹打打到女方家裡去接新娘子。當新郎和迎親隊到來以後,新郎要先把朱砂塗在新娘的頭髮分線處。


迎親隊伍回到新郎家後,此時祭師已把大米、樹葉、燕麥、玫瑰花瓣等象徵財富、健康、幸福、繁榮的各種祭品擺出祭壇上,新郎新娘要坐在四個祭司來幫助新婚夫婦共同祭拜火神阿耆尼,把火祭壇中的火點燃。新郎新娘面朝東方站立,中間生著一堆火,視火為神,以火為證,完成結婚儀式。新人雙方依祭師的指示向火中投擲拉瓦(炒熟的大米),祈求火神保佑對方,並望婚姻圓滿。


待隊伍到寺廟裡祭祀過後,騎著馬新郎在親朋好友的簇擁下緩緩行走,向著舉行結婚典禮的結婚式場的花園廣場走去,再加入大跳旁庶普式的熱舞。之後,新郎緩緩下馬走向聖壇,接受祭師的祝福,最後由新娘的父親以出示嫁妝品才告一段落。


待吉時到了,新娘加入祭壇的儀式,新郎新娘須按著指示進行儀式,等握手、戴聖線和繞走聖火諸多繁瑣儀式逐項操作完畢,一對新人才真正結為夫婦。


 


 


印度婚禮 India Weddings


結婚是人生大事,在印度更為多彩多姿,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儀式,習俗、禁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亦產生不同的差異,相同的是繁文縟節的儀式和彩色繽紛的場景、唱歌跳舞,美食甜點,延續三天或七天不足為奇,印度電影十之八、九少不了結婚場面,劇情關鍵性的發展,永遠和結婚有關。2002年印度的富商薩哈拉集團總裁為兩子結婚,在6天的喜宴,花了31億台幣,創了金氏記錄,世人嘆為觀止,印度親友在婚宴中,流連忘返,充滿了異國風情,令人有浪漫的憧景!

 


 


旁庶普的婚禮Punjabi Weddings


旁庶普的婚禮的特性充滿的熱情活力的,是旁庶普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歷程。儀式的開始於”沙幹”(Shagun);這儀式由男方的家人將女方父母圍成一圈,交換禮物。


印度教和鍚克教的結婚儀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結婚當事人的家族伝統的不同,產生的差異而己。新娘出嫁當天,新娘的叔叔、舅舅、姑姑、阿姨要將紅色、白色的手環、手鐲套在新娘的手腕上;其他的金飾品、銀飾品,等飾品,讓新娘金光閃閃,容光煥發,誏娘家風光十足,稱之為卡里拉(Kalira)。


新郎也刻意打扮一番和在臉上掛上一種叫喜哈拉的特殊裝飾花串,新郎牽著馬迎娶稱”郭何底”(Ghodi)和一起來迎娶的親友,穿傳統的叫巴蕾Barat的服飾及帶隨行樂隊,吹嗩吶、打鼓、跳舞喜氣洋洋來迎娶印度教徒則是延路放火炮,雙方的父母坐在前面。新郎、新娘必需在長方形的聖火壇繞七圈的儀式稱之拉旺法律(Lawan Phere)。


錫克教徒的新郎、新娘,必須經過大師念頌錫克經文後才能入坐。這些經文是要提醒新人婚姻的責任和義務,入坐前並要繞大師一圈,這些儀式通常在早上錫克教的神廟中(Gurdwara)舉行。


儀式結束後,新娘則向娘家告別,再和新郎進入來迎娶精心佈置的禮車。


 


果亞的基督婚禮Goa Weddings In India


多彩多姿,喜氣洋洋的音樂,讓果亞的婚禮顯得熱鬧非凡,由於果亞歷經4佰多年葡萄牙人的統冶,因此婚禮難免受西方天主教的教規及習慣所影響。果亞婚禮和西方一樣,由神父宣佈新娘、新郎結為夫妻,前後有長達三週的活動。


新娘、新郎在上教堂結婚前,男方和女方的親友通常各自到男方女方家守候,唱祈禱聖歌;裝扮,新娘可以穿印度沙麗或白色西式新娘服。通常有二名花童和一名伴郎。


新娘、新郎在儀式進行前站在教堂祭壇前,新郎的親友會送禮物給新娘:儀式和我們看到的好萊塢電影一樣,由結婚前,由神父當主祭,神父將新娘、新郎雙手互握,在上帝及親友見證下,問新郎?無論在什麼狀況下是否仍信守誓約,終生愛新娘?同樣的話也問新娘,新娘、新郎彼此Say:Yes!新娘、新郎互換戒子,再由神父宣佈新娘、新郎正式成為夫妻,禮成後立即有茶會,新娘、新郎切三層蛋糕,招待親友,接受親友的祝福,此刻才算禮成。


印度彩繪“漢娜Henna”指甲花


印度彩繪與傳統針刺tattoo的永久性紋身不同,印度稱為魔汗第(Mehndi)傳到西方後被稱為指甲花紋身彩繪(Henna tattoo),所謂的魔汗第(Mehndi),是指將指甲花Henna(原為阿拉伯話,亦稱散沫花)的樹葉製成原料後,以肌膚當成畫布在手與腳畫畫,象徵好運的印度傳統裝飾藝術。


時至今日印度彩繪”Henna”也廣為歐美人士的喜愛,成為流行新時尚;1999年瑪丹娜Madonna作為EBEL名錶廣告代言人,舞台上瑪丹娜在手上繪滿印度傳統的Henna彩繪,更使歐美年青人,對印度彩繪趨之若鶩。印度紋身彩繪所用的指甲花Henna是一種小灌木,主要生長在氣候炎熱及乾燥的地方,從埃及、摩納哥、蘇丹、北非、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國家。指甲花Henna高約3~5英呎,淡粉紅色花也是做香水的原料,樹最上層的葉片被用來作為手與腳的彩繪顏料,剩下的部分則可用來作為染頭髮原料,指甲花Henna除了作為化妝的顏料之外,在炎熱的天氣裡,如果將指甲花放在手掌及腳心的部位,則指甲花具有冷卻的功效,因此傳統上可使用在懷孕的婦女身上。據說對血崩、頭痛、溼疹、結腸癌、肌肉收縮、菌類感染均具有神奇的療效。在醫療方面指甲花可是阿育吠陀的高價值的天然植物。


印度人相信”漢娜Henna它來自印度,唯指甲花”漢娜Henna的歷史起源已不可考,一般相信有至少5000年的歷史。因為從埃及法老王木乃伊之前的手指及腳指彩繪、北非到中東、阿拉伯藷國都有更早於印度”漢娜Henna的傳統。比較可靠的說法是蒙兀人在12世紀入侵印度時將彩繪指甲花”漢娜Henna傳入印度的。 一般而言,中東阿拉伯國家的彩繪紋身是一種大的花紋圖樣,印度的彩繪紋身則是細的花邊、花紋或渦旋狀的圖案,非洲地區的圖案是大且粗的幾何圖形。使用指甲花作為裝飾所呈現出來的藝術,隨著時空環境、宗教文化的制約而產生不同的風格。中東地區只在手和腳做局部彩繪,印度則涵蓋整個手和腳。非洲地區的彩繪顏色是黑色的居多,而亞洲及中東地區的彩繪顏色是紅色、棕色、黑色不等。


印度彩繪是承繼印度最古老的人體刺青藝術,這項傳統藝術是印度貴族嫁娶時用來祝福之用,因此印度指甲花彩繪,是新娘結婚前16項裝飾中最重要的活動。結婚前,新娘的朋友與三姑六婆都前來幫忙設計彩繪圖案,新娘的手掌與腳皆要以指甲花彩繪,過程非常煩瑣,因此,有錢人還聘請一位專家來協助,彩繪除了圖案精美,顏色是愈黑愈好,也要讓彩繪圖案能保持越久越好,因為︰1.彩繪的顏色愈黑,越能討新娘的婆婆的心。2.娶進門後,只要彩繪還在,就不用作任何家事。


所以彩繪大師的粘著圖案的功力,變成重要的賣點。此外,因此彩繪的重要性,影響新娘的幸福,要讓新娘未來有一個好的婚姻生活,彩繪是馬虎不得的。功力高的彩繪大師可在圖案中置入雙方的名字,作弄新郎增進新娘與新郎增的趣味性,也打破家長安排的的婚姻,雙方陌生的僵局。在海外觀光節慶的彩繪大約20分左右即可完成局部性的彩繪圖案。但在印度特殊的結婚彩繪過程可是考驗定力與耐力。以印度新娘的彩繪而言,塗在手與腳上的指甲花顏料必須等到它乾且變硬才能將圖案印在皮膚上,這段時間通常需花三到四個小時,不足為奇,如進行不順塗塗改改就需更長的時間。新娘為了”悅已著彩、討婆婆歡欣而繪”, 新娘也只有甘之如怡,靜靜的坐著,接受定力與耐力的考驗。由於指甲花的冷卻需要一些時刻,也適時降緩緊張的新娘。印度智者常說︰「對於一個在進行彩繪的人而言,也是一種冥想(Meditation)。


簡易指甲花彩繪(Henna tattoo)DIY


要做指甲花紋身彩繪(Henna tattoo)必備品如下︰



  1. 指甲花樹葉或作成的粉末
  2. 檸檬
  3. 茶葉包
  4. 植物油(由加利樹油及橄欖油)
  5. 熱開水

彩繪之前,要先清洗乾淨彩繪的部位,通常可用檸檬擦拭,讓毛細孔擴張以利吸收彩繪圖案。然後,將指甲花葉研磨成粉末狀(或現成的粉末)放入一個容器,滴進幾滴油,然後緩慢的加入少量的溫熱開水,一起攪拌成像生麵團的東西,不太稠也不太稀。這時候麵團的東西的是深綠色的,當完成整個彩繪過程之後,留在皮膚上的是淡橘色或紅棕色或黑色。如果要讓它成為較深的顏色,可將泡好的茶與顏料混合,然後將兩者混在一起放隔夜,隔日早晨如果變乾了,再加一些水讓它恢復成麵團狀,再使用厚紙板做成一個圓錐型的容器(前端尖,後端圓),然後將前面的膏狀混合液填到容器內,然後就是根據預設計圖案,塗上顏料膏。當然亦可以先將圖案先畫在皮膚上,然後利用牙籤,將膏狀的顏料描繪在圖案上。最後讓膏狀的顏料留在那裡隔夜(12小時),等到整個膏狀物風乾後,再將乾固的顏料刮掉,此時就可看到設計的圖案。顏料膏停留的時間愈長,最終的顏色則愈深。在彩繪時也可用檸檬或糖水去擦拭皮膚,讓它顏色變深。完成後的彩繪一般將可維持2至4週後自然退色消失相當獨特。


“漢娜Henna”的圖案也是源自印度蒙兀兒、伊斯蘭和印度教非常精緻的圖騰為藍本,彩繪藝術家再依自已的再創作,彩粘到手或腳等的裝飾,由於材料均粹取自天然的植物,因此對皮膚健康無害的藝術彩繪。


如今“漢娜Henna” 在印度不僅是少數貴族女人的專利品,已成為印度一般婦女結婚、喜慶、女人節的必要裝扮,年輕一代就在平日約會、相親等場景皆宜上”漢娜Henna”一番。時髦之家的男生或嬰幼兒也在特殊的日子做”漢娜Henna”的彩繪了。


印度結婚五四三 


古老國家如中國、台灣、印度相親是傳統習俗,
如今在中國、台灣早已逐漸式微了!


但在印度相親結婚仍然是相當普及的人生必經過程,即便是海外的移民在自由戀愛,思想開放的國度,仍然透過親友或婚姻仲介找到另一半,這現象以其說保守,不如說是根深蒂固種姓制度使然,深怕在自由戀寫愛誤觸不同宗教或種姓不同的困擾,通過這層基制,比較不易失控,確保印度人的普世價值,即便爾有反彈,但比率並不高,這種反抗判逆也就成為印度電影戲劇張力的引爆題材。


印度父母相親不但只限於相同種姓出身的人,而且還要請相命占星上師來卜掛,如果八字不合,即使小伙子愛得死去活來,也是難結連理的。


在印度每週的報紙或不同宗教的雜誌或網站刊登上之徵婚友廣告,並以含畜的暗示性的條件(其實就是區格種姓的意圖)登載。比方說“我兒Raj Kapoor 26歲,長相英俊,大學畢業,軟體工程師,誠徵印度教家庭、膚色白晰,善長料理家務事的小姐,有意者請寄上卜掛結果”是印度常見典型的徵婚啟事。大部分廣告是父母為子女謀求結婚對象而登的。印度人的婚姻,也多半是經過簡單的相親,決定終身大事。婚前新娘新郎未謀面的有之;只有見面不到幾小時,就要成婚的比比皆是,印度人大都相信,婚後幸和不幸,全由命中決定,萬般不由人,因此泰半的印度人仍甘之如怡的維續此傳統!


印度教徒結婚的過程是:先由媒人說親,交換男女雙方的相片,卜掛,安排雙方見面,如雙方和意,再談嫁妝彩禮和婚禮費用等細節,再由婆羅門祭司選擇吉日成婚。


結婚的那天,新娘的手和腳都用一種叫Henna的天然植物顏料畫上類似紋身彩繒,印度話叫Mendhi,這種彩繒圖案,一般可維持一兩個月不被洗掉,但上彩的時間可要3~4小時或更長,連同著衣,化粧和全身上下厚重的飾品和純金的掛飾,要新娘仍能保持優雅的笑容是非常不容易的。


結婚這天,新郎家裡要大宴賓客,時晨到了,新郎還要引領一批壯觀的迎親隊,西式鼓號隊,吹吹打打到女方家裡去接新娘子;一路上唱唱跳跳,當新郎和迎親隊到來以後,新郎要把朱砂塗在新娘的頭髮分縫處,那朱砂最好是水狀的,讓它流到額頭上一些,這樣子才可以使夫妻相愛到老。迎親隊伍回到新郎家後,此時祭師已把大米、樹葉、燕麥、玫瑰花瓣等象徵財富、健康、幸福、繁榮的各種祭品擺出祭壇上,新郎新娘要坐在四個祭司來幫助新婚夫婦共同祭拜火神阿耆尼,把火祭壇中的火點燃。祭師以梵文吟唱道:”夫妻結婚之典禮, 祀火諸儀皆辦已;吠陀如今正開始,講授梵明之原理”陸陸續續以吟唱感恩和祝福的梵文詩歌;邊燒炒熟的大米,祭火神的儀式。新郎新娘面朝東方站立,中間生著一堆火,視火為神,以火為證,完成結婚儀式。新人雙方依祭師的指示向火中投擲拉瓦(炒熟的大米),祈求火神保佑對方,並望婚姻圓滿。


另一種“阿格尼、薄裡耶納”,這是新郎新娘繞火轉圈的一種儀式。新郎新娘朝拜火神,把火神當作結婚的證人。祭師要新郎向新娘以梵文說道:“我如拉瑪神一樣值得稱頌,你如同梨俱吠陀一樣值得讚揚,你猶如地球,我好似太陽。我倆歡歡喜喜地結婚,早生貴子,兒孫滿堂,個個長大成人成鳳,我們自己也健康長壽。此時祭師忙著把大米、樹葉、燕麥、玫瑰花瓣等象徵財富、健康、幸福、繁榮的各種祭品擺出來,祭司對祭品和新人表示祝福,然後把他們的手握在一起,為新娘點上朱砂,據說這樣能使夫妻恩愛到老,然後要圍繞火堆走7步,被稱為“七步神”。其後,新郎新娘向長輩行“觸腳禮”,即跪在地上用前額去觸長輩的腳,或用手先觸長輩的腳再觸自己的額頭,同時接受長輩的祝福。


印度教徒相信結婚的最大目的是屢行宗教職責。教徒的職責中,以祭祀最為重要,印度教的男子,必須結婚、生子,才有資格向祖宗供奉祭品。因此,在結婚儀式上,夫婦雙方為此念咒、祈禱、承諾,新郎還對新娘明確說道:“我是為了得到兒子才和妳結婚”。


由於城鄉發展,印度居家環境也不大,在都市的結婚也流行在飯店的宴會廳,更流行在專業的結婚式場的花園廣場舉行,這花園廣場的宴席通常是由女方新娘家長擺設的宴席;以旁庶普的風俗,盛大的婚禮從幾天前就開始折騰,親屬在新郎與新娘手上繪滿精緻的圖案(mehndi)。晚上,男家親屬都聚在舉辦婚禮的場地裡彈奏跳舞。白天,樂手與親屬則不知疲倦地拉著長長的隊伍遊行,估計是為婚禮當晚彩排,熟悉路線。“黃道吉日”結婚當晚,樂隊在前面開路,兩排8~12的年輕人舉著大投光燈,後面跟隨的手推發電機,由打扮入時,身穿沙麗的男男女女的親友團,延街唱唱跳跳,新郎頭上纏著旁庶普式大紅頭巾,身穿白色禮服,坐在白馬,堪稱名副其實的“白馬王子”。3月12日在阿格拉可是黃道吉日,阿格拉那天有數不清結婚喜宴;結婚迎親的隊伍,喧鬧的人群堵塞了並不寬敞的街道,在一個拐彎處,迎面相撞的隊伍又互不相讓,各迎親的鼓號樂隊,輸人不輸陣,樂隊越奏越Hight!舞跳奏越熱!樂鼓喧天,震耳欲聾;很像台灣的選舉兩黨街頭較勁的味道。阿格拉當晚為結婚為之瘋狂!


紅色的描金紗麗,抹塗了鮮紅朱砂的發縫,棕色皮膚,明眸善睞,隊伍中的年輕小姐們是最搶眼的鮮花。所有笑臉都為這春風沉醉的晚上綻放,如癡如醉,如有神跡。


待隊伍到寺廟裡祭祀過後,騎著馬新郎在親朋好友的簇擁緩緩行走。他們是向舉行結婚典禮的結婚式場的花園廣場走去,隨著震耳欲聾的樂隊及親友才走進宴會式場,而在宴會式場的女方親友,加入大跳旁庶普式的熱舞;此時到了門口Hihg到最高點,大夥載歌載舞,一片歡騰。人們到花園廣場內繼續慶祝,新郎才緩緩下馬走向聖壇,接受祭師的祝福,這是新娘的父親也坐在聖壇中一起和祭師做儀式,最後新娘的父親以出示嫁妝品才告一段落;不久吉時到了新娘才珊珊來遲加入祭壇的儀式受盡擺佈的新郎新娘舉行儀式,須等握手、戴聖線和繞走聖火諸多繁瑣儀式逐項操作完畢,一對新人才真正得到解放,正式結為夫婦。此時新娘新郎的至親好友就可上前致意祝福;待時晨到放槍師嗚槍才分別走上婚宴舞台,雙方互套花圈及夫妻互套長長的淡色的長布,表示長長久久不分離,雙雙才坐在夫妻的花對椅;此時親友在舞台前面大跳熱舞;中間,一般親友可前來向新人祝賀照相。


結婚式場的花園廣場是用綢布搭成,家庭貧富的不同,喜結婚式場的大小、裝飾的程度是不同的。我們受邀的二地中上富人家的結婚式場,一個有如一個足球場大,另外有禮堂般大;入口都以花和綢布飾裝的美倫美煥,門口有穿傳統沙麗的年青美少女,提瑰花藍向貴賓灑花,然後又有幾位帥哥向貴賓套花圈,接著是印度傳統樂隊,嗩吶及鼓吹奏喜氣洋洋的印度結婚歌曲;庭園四周都是很高雅的綢布的裝飾,五星級的自助餐,各色各樣的印度菜,現做的餅飲品,全日以流水席供應,整個喜結婚式場整潔明亮高雅。據說,這樣結婚式場的花園廣場,有些是專業公司經營的,也有是宗族的,只給家族中有人結婚才可以用。但外族的人是不行的。每年的第一季度是印度人結婚的季節,我們在印度是3月,所以阿格拉在的大街旁不時可以看結婚式場。晚上在街上到處喜氣洋洋結婚的場面。印度婚前保守,結婚確鋪張熱鬧,婚後緊守婚約,不論時代在進步,無論你身在印度或3千里外的外國,只要你是印度人,結婚式一定是非常印度,是不能馬虎行事的。從印度的結婚式你更可看到更深層的印度文化。


 


印度的結婚禮儀


印度幅員遼闊,宗教多元,不同民族,階級不同,都產生不同的習俗,在此是指印度一般的禮儀訂婚 男女雙方談妥以後,女方給男方一些禮品和現金,諸如衣服、金飾、戒指、糖果、盤子和盧比的現金等(量力而為,但錢數一定為單數,否則認為不吉祥),這個工作大都由姑娘的父親、爺爺、伯伯、叔叔、大哥來承擔。清晨或傍晚,男方宴請自己的親屬,把此事告訴他們。讓男孩穿上新衣服坐在一條木板凳上,姑娘的父親(或由女方的一位親戚)在男青年前額點上薑黃或紅色吉祥點,送椰子、糖果、衣服、金錢等,嘴裏塞個印度甜食和檳榔”,然後由別人把贈送給他的東西送進屋裏,雙方見面後,男方招待客人吃飯或向人們分發糖果,這時,女性的親朋好友們在屋內唱歌,訂婚要選個吉日良辰,星期二、六兩天不吉祥不宜。通過這種儀式,雙方才算訂了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tt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